金信悦 2024-04-28 1
2023年4月,教育部等17部门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要求,高校每年应在新生入校后适时开展心理健康测评,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合理增加测评频次和范围,科学分析、合理应用测评结果,分类制定心理健康教育方案。高校要强化心理咨询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学校—院系—班级—宿舍/个人”四级预警网络,辅导员、班主任定期走访学生宿舍,院系定期研判学生心理状况。
近日,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针对高校心理咨询室建设情况,面向全国高校大学生发起问卷调查,共回收来自246所高校学生填写的有效调查问卷7595份。
调查发现,超过85%的大学生表示学校有心理咨询室,超过七成的大学生对心理咨询室的设置表示可满足需求,然而考虑到大学生心理问题具有个性化的特点,加之近年来大学生由心理问题引发的其他问题并不少见,这样的调查结果还是难言乐观。
实际上,上述调查结果提醒我们,高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咨询室建设,所有高校都应建立心理咨询室,并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室的作用。“两个100%”应成为大学的标配——100%大学建有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室设置100%满足需求。心理咨询室建设应该在高校做到100%覆盖,心理咨询室的基本设置应该满足所有大学生的需求。
每所高校都应该有心理咨询室,这是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性工作。如果大学连心理咨询室也没有,很难想象,学校怎么开展面向全校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心理测评、心理疏导。
建设心理咨询室,是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性工作。道理很简单,如果没有心理咨询室,学生有心理问题,在校内将无处寻求咨询、辅导、救助,更不要说学校通过日常咨询服务,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了。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频频见诸媒体,“心病”成为大学校园的高频词。“心病”之所以高发,一方面与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就业、情感、人际关系等困扰增大密不可分;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敢于直面、讨论、治疗“心病”,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建设的成效。
当前一些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咨询面临两大问题:一是有的学校还没有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服务欠缺;二是有的学校虽有心理咨询室,但是心理咨询服务难以做到个性化,服务覆盖所有学生,心理咨询室往往被动地等待学生来咨询。这对大部分学生来说,不是什么问题,而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来说,就是很大的问题——他们有心理问题,但多数时候并不会主动寻求咨询、救助。
因此,即使当前高校心理咨询室为推动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要实现让学生“想得起、约得到、信得过、帮得上”的目标,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室的作用,帮助大学生更加有效地知“心病”、识“心病”、治“心病”、防“心病”,还需要继续努力。
当好“宣讲队”,大力普及心理健康常识。“善治病者,不如善慎疾。”预防为主,同样适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预防的前提,是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常识。对此,高校心理咨询室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充分利用心理健康课、心理健康社团、心理辅导活动等平台,加大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力度,引导学生了解心理咨询,在校园里营造良好氛围,让心理咨询“祛耻化”“祛神秘化”,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当好“正规军”,规范开展心理咨询服务。“病而求医,乱而后治。”要健全并严格执行心理咨询的规范机制,提升咨询人员的专业水准和职业素养,成为守护学生心理健康的“行家能手”。针对大学生担心个人隐私泄露、被贴标签等问题,要注重保护大学生个人隐私,让他们敢于袒露心扉,免除后顾之忧。同时,还要依照国家标准配齐配好专业心理咨询教师、场所和设备,善用电话、网络等各类咨询渠道,创新心理咨询方式,让有需求的学生尽快得到专业的辅导。
当好“孵化器”,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合力。众人拾柴火焰高。就当下而言,仅仅依靠心理咨询室这一平台,难以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需求。心理咨询室要牢固树立全员育人理念,加强对高校管理者、辅导员、普通教职工、学生干部等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技能的培训指导,提升他们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敏感性和甄别、应对能力,切实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全过程、各方面。
“解铃还须系铃人”,破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更重要的还是要引导学生勇敢面对内心的困扰,勇于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勿扰他心,莫舍己道,走向更加自由宽广的未来。
金信悦——心理咨询室建设、心理辅导室建设、心理健康中心建设一站式方案厂商。联系电话:18663795110(微信同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