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资讯 行业资讯 心理知识 常见问题 心理政策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心理资讯 > 心理政策 > > 正文

聚焦两会 | 建议将抑郁症、心理咨询等项目纳入医保,多位代表委员重点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金信悦 2024-03-07 1

今年全国两会,“抑郁症”、“心理咨询”进医保和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代表委员们从构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家校医社”联动服务机制、加强落实中小学专职心理教师队伍配备、传统文化疗愈心理疾病、将心理咨询纳入医保、将心理健康纳入国家课程等方面提出许多思考和建议。


建议将抑郁症、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纳入医保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作协主席 冉冉

建议将抑郁症纳入医保目录,加大对患者救助

冉冉建议,首先应当将心理健康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提上政府的议事日程。冉冉说,我国民众心理健康需求大,近年来相关服务供给虽有所增加,但距真实需求还有较大差距。由于专业心理评估、援助干预及治疗的专业机构欠缺,心理咨询服务从业者匮乏,人才培养及薪酬保障等措施不健全,导致抑郁症干预治疗的可及性不足,尤其是对重点人群如在校学生、高风险高压力人群前瞻性心理干预不够,这更加大了医疗服务系统本就很沉重的压力。

中科院的调查显示,有88%的受访者认为心理健康评估干预很重要,同时有74%的受访者认为“心理咨询服务不便利”,表明我国社会心理健康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还任重道远。

她建议加强精神专科医院及其他医院精神科(心理门诊)建设,完善心理治疗人才培养及薪酬保障制度,使抑郁症患者能获得便利的医疗服务。

其次,要加强对重点人群心理健康的服务疏导和危机干预。通过建立健全各级各类各部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设计准备好有效的心理服务疏导和危机干预模式,加强对重点人群如学生、公务员、IT从业人员等心理健康的跟踪关注。以教育系统为例,可以由相关管理部门牵头,在大中小学设置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或心理健康服务部门,日常实施心理评估、心理援助、心理干预等,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第三,应当完善心理咨询治疗服务项目的医保措施。由于抑郁症治疗目前尚未纳入医保慢病及特病病种,心理咨询更未能进入医保范围,医疗保障的缺失增加了患者的就医负担及困难。建议将心理咨询纳入医保服务项目,将抑郁症纳入医保特病、慢病目录,减轻此类人群的就医负担,保证就医依从性。

此外,冉冉还建议建立公共心理健康网络服务平台,配合专业医疗机构提供线上服务。互联网医疗的兴起促进了心理治疗服务的多样化发展,其在打破医疗服务时空壁垒、提升治疗效果、提高诊疗效率、增强患者就医依从性等方面优势明显。在医疗资源严重不足的背景下,依法依规大力发展互联网心理诊疗服务,可以缓解医疗资源不足和地区不均衡问题,让更多患者得到专业帮助与规范治疗。

最后是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广大民众对抑郁症的科学认知。冉冉说,抑郁症属于严重的心理疾病,但由于缺乏科学认知,有人将其等同于精神病,患者因病耻感隐瞒病情不愿就医;还有人歧视抑郁症患者,认为是心理脆弱或矫情。患者不仅得不到安慰理解,反而被冷嘲热讽,有患者就此被最后一根稻草压垮。她吁请有关研究机构与高校专家加盟心理科普教育,让民众了解抑郁症的性质、源起、表现及危害,让患者正确就医,远离不良的生活工作学习方式。



全国政协委员、香江控股董事长翟美卿

加大校园心理危机干预力度,建议将“心理咨询”等项目纳入医保

翟美卿建议,政府应加大校园心理危机干预专项经费拨款,并由卫生、教育部门牵头,联动其他相关部门,共同建设中小学校园心理危机干预的规范化流程和长效机制,做到早识别、早干预、早治疗,有效降低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率。

具体来说,翟美卿提出了三方面建议。第一是在遵循预防性及实效性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全国统一制定校园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机制、管理办法和支援制度等。比如在有关权威部门牵头下,组织专家团队制定全国统一的、适合我国中小学生心理特点的心理健康测评工具,指导各地中小学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工作;建立测评、预警及数据分析机制,以常态化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精准筛查和预警学生心理危机个案,并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手段,对数据进行对比、跟踪,掌握宏观情况;制定校园心理危机干预全流程处理程序,将心理危机干预纳入学校年度演练计划,校级领导掌握全流程处理程序,班主任、心理老师学习危机干预处置方法,学生培养成为“心理观察员”,并定期开展仿真场景模拟演练。

第二是加大校园心理危机干预专项经费拨款。据调研,由于经费有限,大部分地市学生心理健康测评仍未普及,无法做到尽早识别,尽早干预。校园心理危机干预重预防、重演练。应拨出专项经费,保证校园心理预防、预警、干预工作的正常开展。建议有条件的地区将专项经费纳入学校年度经费预算,同时应充分发挥公益慈善类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的积极作用,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学校的帮扶。

第三是将“心理状况评估”“心理咨询”项目纳入医保范围。她表示,青少年儿童在经历心理危机干预后还面临着心理状况“维护”等问题。目前大中城市儿童青少年心理科看病贵药价高,且仅部分药物纳入了医保统筹范围。以广州部分三甲医院为例,儿童青少年精神科门诊初诊检查费用1200元起,心理咨询300元/时起,均需自费,对患者家庭形成较大经济压力。建议在国内铺开部分省市将心理治疗项目纳入医保支付范围的做法,尽早将“心理状况评估”“心理咨询”纳入门诊慢性病统筹,提高患者就医的积极性。



全国政协委员 施卫东

建议将常见精神心理疾病纳入医保

施卫东建议,①扩大精神类药品集采范围,降低常用精神类药品价格;②适当扩大精神类药品的医保范围和医保支付比例,将更多精神类药品纳入医保、统筹范围;③将常见精神心理疾病纳入医保特殊病种补贴,进一步降低患者治疗经济负担。

多位两会代表委员重点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民进中央

构建全方位守护青少年心理健康新格局

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的各条块间协同联动机制不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分类施策的工作标准仍未建立、教育功利化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亟待消除等问题仍然存在。

为此,民进中央建议:

一是建立多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机制,加强政策协同与资源整合。在精神心理健康问题学生转介、休学、复学评估,利用大数据等现代化手段助力打造更智能高效的心理健康服务平台等方面,建立健全跨部门协同联动机制。强化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相关文件落实落地,将落实情况纳入有关工作考核、巡视巡查、调研督查等工作范围。切实发挥全国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咨询委员会作用,鼓励专业智库、心理学会或协会参与提供高水平专业服务。整合区域内心理健康工作力量,依托公安网警建立心理高危学生网上巡查机制,将预警发现线索第一时间推送给相关责任主体并进行干预,形成“预警研判—流转办理—盯办反馈”的预警线索闭环管理机制。

二是尽快建立着眼长远“防未病”与目前“治欲病”“治已病”并重的分类施策工作标准。心理健康问题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应经常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状态进行评估,及时辨识心理健康问题发生、发展、变化的状态,评估风险、预测趋势。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应分类制定不同的政策着力点,“防未病”方面,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校日常教学全过程,做到“五育并举、融合育心”,配齐用好心理健康教师,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治欲病”“治已病”方面,从学校、家庭、卫生健康机构、心理咨询机构等不同主体角度,制定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全流程指导手册,消除工作死角。还应加大精神心理儿科建设,在地域间、城乡间合理分布精神卫生资源。

三是构建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教育环境和生态。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形成健康的教育环境和生态”的要求,由各部门、各地方开展自查自纠,禁止各种变相宣传炒作中高考升学率、不开足开齐国家课程、挤占学生正常睡眠和假期休息时间等教育功利化行为。推进儿童友好型城市建设,促进青少年的社会适应,打通青少年生活学习场域与城市基础服务设施的空间,避免学校教育过度封闭。发挥媒体作用,做好心理健康知识科普与健康文化传播,消除社会对精神心理病人的偏见,消除学生家长和青少年自身的病耻感。鼓励开发青少年心理健康科技产品,如基于人工智能的心理健康咨询机器人、手机应用程序或在线平台等。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张志勇  

青少年心理健康面临严重挑战 建议全社会来护航

张志勇认为,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公共教育面临的严峻挑战。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和精神疾病、情绪障碍发病率持续上升,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国家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流行病学调查表明,17.5%的儿童青少年有心理和精神障碍。更严重的是,当前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出现了低龄化、普遍化和严重化趋势。

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根源,张志勇认为,首先是物质生活的进步与青少年精神生活的成长之间的不协调;其次是人工智能时代社会生活方式深刻变革,特别互联网、移动终端、智能手机更加普及、便捷,学生置身于网络虚拟世界的时间越长,现实生活的沟通交际时间越来越少;第三是唯成绩、唯升学的功利主义教育导致学生课业负担、学业压力总体上居高不下,使不少学生出现严重的学习焦虑;第四,受持续三年世纪疫情的影响,进一步阻滞和压缩了中小学生和同伴之间的正常社会交往,受世纪疫情影响的一代中小学生面临更加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挑战。

张志勇拟建议全社会行动起来,共同保护青少年心理健康,建立青少年心理健康学校教育护航机制。一方面,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课程。充分发挥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文化教育的重要作用,把是否全面贯彻落实德育、美育、体育和劳动教育课程要求,作为中小学办学水平评价的“一票否决”的刚性指标。另一方面,要健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各级党委政府要限期为中小学配齐心理健康教师,为县级教研机构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全面推行全员育人导师制。开齐心理健康教育和生涯规划课程。

同时建立青少年心理问题校家社协同辅导机制,青少年心理健康教卫联合会诊、干预和康复机制,依托公安网警建立心理高危学生网上巡查机制,还要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教育主责、社会协同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将落实相关职责落实情况纳入地方党委政府工作考核、巡视巡察、调研督查等范围。强化条件保障,加强心理健康教师和医师队伍建设,健全心理疾病学生医疗保障体系。实施技术保护儿童战略,以“最有利于未成年人”为原则,对电子产品和网络服务的技术标准进行前置审查。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首任院长 张其成

中华传统文化是疗愈心理疾病的良药

他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邃博大的人格修养理论和实践经验,是形成健全人格的“营养品”,也是疗愈心理疾病的一剂良药。因此,他建议:

首先,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格教育课程体系。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格教育资源,比如国学经典中“乐天知命故无忧”的人生态度,“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的辩证思维,“变易-不易-简易”的认知方法,“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远大志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坚定信念,“君子和而不同”的包容精神等,建立由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支撑的健全人格模式。

第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格教育融入德智体美劳“五育”之中。将学生人格教育贯穿德育思政工作全过程,融入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学生体质强健计划、美育浸润行动、劳动习惯养成计划。目前,一些地方开展的中医、京剧、书法、国画等课程进学校进课堂,是非常好的进步,要与人格教育有机结合,不要各自为政,不要增加学生负担。将传统文化人格教育“润”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

第三,加强国学经典的系统学习,改变固有教学模式。要改变传统文化“背默考”的固有教学模式。应遵循青少年生理与心理特质设计活动场景与活泼生动的教学模式。要学以致用,根据人格教育设计实践作业,重点考核学生学习经典之后认知和行为的变化情况。第四,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格教育搭建良好的社会支持平台。孩子们很多时候心理问题的产生是因为缺乏重要的社会支持系统,通过建立家庭-学校-网络-社会支持平台,让孩子从家庭、学校、朋友、社会中吸取情感营养,为内心的情感情绪疏通搭起通畅的宣泄渠道。



全国人大代表、信阳农林学院二级教授 郭桂义

拟建议大学按照1:500的比例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老师

郭桂义认为,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应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规范化建设,确保学校心理咨询室设施设备的配备,保证心理咨询、团体辅导、心理健康讲座、心理沙龙等活动的正常开展。同时建议大学按照1:500的比例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并保证其顺利开展个人体验和心理督导。



全国政协委员 丁佐宏

建议家长学会给孩子减压

丁佐宏建议,①加强挫折型、抗压能力教育,教会青少年对负面情绪的管理,学校不应以成绩为唯一标准去衡量学生,更应关注“人”的成长与发展,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健全的人格等等。

②调整家庭教育,家长应以正确的方式关心关爱青少年,让孩子感觉到温暖和支持,学会给孩子减压,让青少年的身心压力能够放缓;另一方面,家长要多带孩子开展户外、文艺、体育类活动,预防青少年网络沉迷。

③加强社会公共服务建设,提升商业类心理咨询辅导机构的准入门槛,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督导评价机制,以公益服务形式开展心理健康科普进学校、进社区活动。

④谨防安眠药等相关药品的滥用。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 赵皖平

建议将生命教育纳入中小学教材建议加强青少年对生命的认知

赵皖平认为,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生命教育成为不可或缺的“常态课”“必修课”,建议加强青少年对生命的由来、如何实施自我保护、如何尊重和敬畏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等内容的认知,将“生命关怀”主题的教育尽快落实到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同时建议将“生命关怀”教育主题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课程当中,提高教师队伍的生命教育意识和教学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洛阳理工学院副校长 马珺

建议政府牵头精神专科医生定期到校坐诊

马珺表示,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且呈低龄趋势。虽然学校配备专门的心理健康老师,能通过多种方式筛查出存在早期心理障碍症状的学生,但学校没有治疗能力。因此,在为今年两会准备的相关提案中,马珺建议由政府牵头,例如让精神专科医生定期到学校坐诊等方式,加强精神专科医院和学校的合作,提高青少年心理疾病的治愈率和识别率。



在鄂全国人大代表 咸宁市中心医院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主任 王雪静

每所中小学至少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

一是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安排专职心理教师进入到各学校,依托“教联体”建设,以大校带小校,以强校带弱校,让每一所教联体学校内有数名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利用“走课”的教学模式,全面推开同一教联体学校内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二是鼓励在职教师强化心理学相关内容的学习,积极鼓励在职教师报考心理咨询资格证,将教师对学生开展的心理咨询工作时间计入教学工作时间,纳入职称评定,岗位晋级、评优评先、绩效考核当中。

三是建立家、校、社联系的桥梁,建议妇联、民政、教育部门重视举办有关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知识、亲子关系等主题讲座,开设家长课堂,让家长学习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并与学校共同努力,引导他们密切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健康快乐的成长环境。

面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社会各界要合力构筑起防护屏障。对青少年心理危机的处置要立足预防,从源头做好风险因素控制,帮助迷茫的孩子重拾对生活的热情与希望,共同呵护青少年的美丽心灵。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聊城市实验中学副校长 窦延丽

建议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国家课程方案

第一,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国家课程方案。加强落实中小学专职心理教师队伍配备,设立心理健康教师编制,并建立定期培训制度;制定各学段衔接的教材和课程体系,大力推进大中小学一体化建设,全学段护航学生心理健康。

第二,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测评和建档工作。建议教育部门推荐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测评软件,鼓励学校定期测评、建立档案,并健全危机监测预警和干预机制。

第三,建立规范专业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社会化服务体系。政府部门要主导和统筹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出台青少年心理工作准入、年审、培训和退出的相关制度,形成包括行业规范、机构设置标准、人员资格认证和注册备案管理等在内的相关机制,加强对涉及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产品和活动的监管。

第四,做好顶层设计。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协同联动,构建科学的心理卫生健康教育、干预网络;政府部门要大力推进家校干预和医校合作,充分调动群团组织和社会资源,形成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及时发现、科学诊疗、早日康复的闭环机制;尽快将青少年抑郁症治疗纳入医保。

第五,加强科普宣传。深化社会大众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和谐氛围。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全国人大代表,贵港市图书馆馆长 李燕锋

完善联动机制,合力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一、从政府层面制定符合国情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领域的法规和政策,加强组织、引导和投入力度,从财力、物力和人力等各方面提供保障。

二、建立联动机制,教育、卫生健康、民政、共青团、妇联、宣传、政法、文化等领域加强跨部门合作,有效整合资源,形成网络系统。

三、加快建立覆盖心理健康教育、预防、筛查鉴别、早期干预和转介以及动态评估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四、加强心理健康专业人员队伍和多学科团队建设,建立心理健康服务专家库。

五、推动各地将心理疾病治疗有序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尽快建立心理疾病界定和诊疗的统一标准,制定科学的报销比例,提高医保基金和医疗资源使用效率。

六、充分发挥官方网络咨询平台的作用,为青少年提供专业公益心理咨询服务。

七、开展线上线下全媒体、立体化宣传教育,开展各类科普教育活动,引导青少年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谢家湾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重庆谢家湾学校党委书记刘希娅

建议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咨询行业监管

建议提出完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学校、家庭、社会的责任分担机制、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咨询行业监管、建立中小学生心理援助热线、构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家校医社”联动服务机制等,希望推动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努力,为孩子们身心健康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氛围。

这份建议来源于在调研中,刘希娅发现,由于市场需求量大,而从事心理咨询几乎没有硬性的门槛,许多非专业人员也开始从事心理咨询,让这个行业“鱼龙混杂”。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宿州市泗县第二中学教师 惠凤莲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关口前移”

惠凤莲认为,青春期是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时期,心理上较为敏感脆弱,同时处于升学的关键时期,学习压力大。若学校和家长教育方式不当,过分关注孩子学习成绩,忽视其他方面的成长,不仅会扼杀学生的学习兴趣,严重的还会造成学生心理问题。

惠凤莲建议,面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与其在事后心理辅导,不如把关口前移,找原因、治未病。比如,在教学中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定期为学生开展心理健康评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引导家长和学校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加强对孩子性格、兴趣等方面的培养和锻炼。



全国政协委员、湘潭大学校长 潘碧灵

一体化推进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潘碧灵认为,一体化推进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一是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教育和医疗卫生等行政部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等共同参与,协调推进各学段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二是需要建设体系健全、目标明确、内容清晰、操作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和统一规范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体系;三是需要促进各学段师资融通,使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共同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向纵深发展;四是需要以档案建设为基本,确保信息畅通。



全国政协委员、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第四人民医院艾滋病科护士长 杜丽群

构建医校合作的转介干预机制,常规化开展学生心理情况筛查全覆盖工作

杜丽群认为,当前,应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面临的困难。

其一是家庭教育相对缺失,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无法及时疏导青少年不良情绪,也无法辨别孩子是否有心理问题;其二是学校应对处置能力不足,心理辅导师资力量短缺,能自行组织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筛查的学校少;其三是社会各方力量联动不足,缺乏整体谋划部署,政府部门、群团组织、社会力量没形成合力。

为此,杜丽群提出四点建议:一是提升普及推广家庭心理健康知识能力,营造良好环境。将家长学校建设纳入中小学教育工作总体部署,全国根据不同情况设立试点区,编写家长学习训练教材。以社区为单位开设家长公益课堂,开展主题性培训互动和案例交流活动,帮助家长提高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能力。

二是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建设,从人财物等方面加大心理咨询软硬件建设的投入。支持高校加强家庭教育学科建设,将家庭教育课程列为师范专业必修课程。尽快出台新的国家从业资质认证和从业规培,扩大培养青少年心理健康师资力量,按照生师比标准配齐专职心理教师。加大全体教师培训力度,提升教师心理健康知识能力。

三是加快建立“问题筛查—危机干预—疾病治疗—跟踪回访”为一体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将中小学生心理治疗和普通医院心理科的心理咨询有序纳入医保范围。常规化开展学生心理情况筛查全覆盖工作。构建政府指导的医校合作转介干预机制,各地卫健委与学校开展定点合作,或由国家级精神卫生中心按区配备在编医生的服务,或疾控中心增设精神科,医生定期到校坐诊。加强学校对重点学生干预力度,指导家长及时将有关学生转到医院专科治疗,建立跟踪反馈制度。

四是加强科普宣教及社会参与度。整合现有服务热线资源,做到心理服务热线人人知晓,减少民众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误解。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事业,通过捐赠、合作方式,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的资源和服务,确保特殊群体更能享受到心理健康服务。


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门诊部主任 钟灿

加强心理问题干预防范未成年人犯罪

“心理健康问题是引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重要因素,因此,提升青少年心理疾病早期干预治疗水平,对于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至关重要。”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红十字会医院门诊部主任钟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作为一名医生,钟灿代表在门诊中经常遇到一些有心理健康问题的青少年。她在进一步调研时发现,青少年心理问题日渐凸显,这些心理问题会影响他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极端情况下会导致他们采取暴力手段来解决问题,进而诱发违法犯罪。因此,如何提升青少年心理疾病早期干预治疗水平,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

钟灿代表认为,造成我国青少年心理疾病早期干预治疗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是精神科医生人才缺口大,心理疾病早期干预治疗的方式方法相对落后,人才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社会上对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的认识存在一定误区。她建议逐步构建青少年心理服务体系,加大精神卫生专业医疗人才与心理健康教育人才的培养及供给保障力度。

“可以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对青少年遇到的心理问题进行早期干预和引导。”钟灿代表建议搭建青少年心理健康管理平台,建立从筛查预警到干预追踪的全流程管理机制,提升全国青少年心理筛查覆盖率和预警准确率;构建医教互联互通的干预追踪闭环管理机制,建立绿色通道及转诊转介机制,实行分层分类干预追踪,降低危机发生率。